何建梁 隐形造城


 

17年前的一天,何建梁驱车来到广州市郊白云山,山麓处是一块20万平方米的土地。沿着山麓向下延伸的方向望去,依稀能看到远处繁华的市区,尘土飞扬的乡村黄泥路勉强维系着两者之间的关联。

“周围都是农村,路都没通,开车要花40分钟,甚至1小时。”很快,何建梁的公司出资买下了这块荒芜的土地,日后这里将崛起一座“颐和山庄”。

此时,国家宏观调控的威力刚刚显现,不过,地产界仍有另一番风景,众多有远见者在风暴中淘金,大量的楼盘开始崛起,这样的场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广州以及其周边城市屡见不鲜,人们称之为“造城”。荒野之上的可能性改变了城市的地理版图。中国未来十年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将给造城者带来数不尽的财富。

何建梁并不是传统的地产商人,17年前,他还在做宾馆业的总经理,房地产热潮还没能触动他的心弦。颐和山庄这个项目在广州一炮打响,奠定了颐和地产山水豪宅创造者的地位,何建梁从此开始踏入房地产行业,和杨国强、黄文仔、彭磷基等声名显赫的业界大腕走到了一起。

在过去的17年间,广州颐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颐和集团”)的发展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这其中包括何建梁自己。现在颐和集团在全国拥有30多个大型地产项目,基本完成了华南区域、华北区域、西北区域、华东区域的全国布局。

而此前,业界对颐和集团的评价多趋于“稳健”。“稳健是个好听的名词,不好听就是我们发展慢。”何建梁并不想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显然颐和集团正在努力改变。

初入房地产

对于许多人而言,颐和集团并不是一个大众化的地产公司,“中国特色豪宅领先者”似乎宣布了一个事实—这一切和大多数人注定无缘。

在很久以前,国人对“颐和”就不再陌生—矗立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是现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乾隆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而建,“颐和”自此成为高贵和等级的象征。

不久前,包头市的媒体上出现了这样一则广告:“这里将崛起第20座颐和园。”毫无疑问,颐和地产已经将触角延伸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北方。

包括何建梁在内,没有人知道颐和集团最终会成为豪宅的代表。彼时,何建梁选择建造颐和山庄,与很多人一样对这个选址偏僻的项目能否做好,充满了怀疑。外界对此也颇有争议,以至于少有设计院所愿意承担项目设计。

何建梁决心推翻众人脑海中早已构筑的高墙:邀请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和香港三良木设计有限公司加盟建筑设计,山庄的园林设计则交给新加坡的奇利公司负责。何建梁适当将自己船员时期游历100多个国家之后形成的建筑理念融入其中,整个项目历时四年。

陕西农村长大的何建梁体内隐藏着一个倔强的自己,毅然决然,不会轻易改变。四年造城时间与碧桂园模式强调的速度至上截然不同。

何建梁的办公室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巨大的船舵。今天,何建梁已经不再是漂泊在惊涛骇浪大海中的船员,而是掌舵整个颐和集团前行方向的董事长。

海员生涯给他的另一笔财富,就是早早地拥有了国际化的眼界。跟随着国际旅游船,何建梁走遍了世界几十个国家,见识了各国的人文地貌和风土人情。这些经历在日后做房地产的时候,派上了用场,比如13年前开发的颐和山庄,当时的设计理念非常超前,即使现在看来,不仅不过时,反而越住越舒服。

何建梁偶尔会谈起当海员时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们当海员的时候,到西欧国家去,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连苏联船员都不如。我们买不起新货,都去旧货店,光讨价还价不买,因为买不起。所以店主一看中国船员来了,马上喊‘Go away!’一见到苏联船员就说:‘welcome’。”

这种心理上的刺激是巨大的。何建梁心里暗暗对自己说,今后一定要创造出超越西欧这些国家的作品。

事实上,颐和集团的管理层绝大多数与何建梁一样都做过船员或是酒店的管理层。何建梁像很多企业最高管理者做的工作一样:搭建平台、制定制度、用好人、分好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何建梁所处的位置与十多年之前担任远洋宾馆总经理的角色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最显著的不同是,业界对颐和集团的评价是:发展过慢。

颐和的逻辑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企业和普通的房地产一样,形势好的时候就高歌猛进,形势不好的时候就难以维持。”也许是因为八年的海员生涯,面对市场上的风浪时,何建梁可以泰然处之。

“别人的教训我们都要吸取,别人的教训对你是最重要的。”相比其他房地产开发商的激进,颐和集团采取的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无论是与政府合作,还是在模式的选择上,颐和都表现得更加灵活。

“你是要发展得快,还是要发展得长?就像人一样,你活的时间长,就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

所以即使在2002年,颐和地产就制定了“立足广州、辐射全国”的战略转型,但到2008年才真正开始实践。

此前,何建梁在一次论坛上就明确表示,颐和集团开发项目的原则是没有资金实力,不开发;资金实力不足,不急于开发;对市场把握不足,也不开发。

面对同行以一种模式应对全国市场策略的失利,何建梁表示:“颐和集团不会只顶着高端楼盘,也会适度开发中低端楼盘。”

2000年开始,颐和集团就相继进入沈阳、西安、宁夏、鞍山等地。在颐和集团进入之初,这些市场并不被广东同行看好,事实上,今天这些地方已经有大批粤派房企扎堆。

“当时这类二、三线城市竞争还不是很激烈,开发的成本较低,更重要的是如果开发不同地区、经营不同的市场,对颐和集团的品牌建设很有好处。”

颐和集团在二、三线市场并不是豪宅线路的重演,无论是在西北的西安还是东北的沈阳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地方色彩,这与颐和集团最初建造的岭南第一庄园完全不同。现在,颐和集团已在全国拥有了30多个项目,发展版图拓展到广州、北京、西安、沈阳、银川、鞍山、包头、昆明、苏州、台山、九寨沟等十多个城市,近期又签下河南和新疆的两个大型旅游地产项目。颐和地产已基本完成了华南区域、华北区域、华东区域、西北区域的全国布局。而在大本营广州,颐和集团也陆续推出了颐和高尔夫庄园、颐和四季公馆、花都颐和山庄、颐和盛世等不同类型的产品,既有适合高端买家的享受型豪宅,也有适合首次置业的实用型洋房,“十一”期间,四盘迎客6000人次,人财两旺。

“目前宏观调控,对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都有影响,但每一次宏观调控对少数企业来说却是机遇,我们希望在这一次调控过程中能够发展得快一点。”

“不张扬,却充满张力”或许能更好地说明颐和集团现在的状况。虽然何建梁有意低调,“年轻人都喜欢冒险,我们搞房地产时40多岁,没有多少时间让我去冒险。”但人们还是能从颐和集团近两年来频频的举动中看出端倪—这是个变化颇多的追赶者,最为关键的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

按照何建梁的构想,未来三到五年时间内,颐和集团将在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的同时,增加一些城市综合体项目。

何建梁想起201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作为年度主祭人,何建梁希望通过央视的镜头让公众了解颐和地产,同时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回馈桑梓,为公益和文化事业作出贡献。事实上,何建梁并不喜欢抛头露脸,迄今为止,媒体少有机会能采访到何建梁本人,关于颐和集团的报道基本上都由颐和集团副总裁、颐和地产执行董事赵永爽出面接受采访。

何建梁对于接下来的项目充满期待:“我们在西安有一万多亩的储备用地可以开发,合作意向都已经签了,这个项目我们可能就要投入数百亿元。”

东软创始人刘积仁的一句话用在何建梁以及颐和集团上也足够贴切—商业的奥妙就在于没有逻辑,所有的逻辑只有一个,就是生存和发展。你能想象的就是,这里将崛起一座新的“城邦”。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