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时代潮头 创业创新奉献

——记优秀民营企业家孙俊良同志


 

孙俊良,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榆林市工商联副主席、陕西恒源煤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陕西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道德模范——孝亲敬老之星”、“陕西最具推动力公益人物“等荣誉称号。

自九十年代初期创办企业,到世纪之交开创恒源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孙俊良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矢志赶超的精神,不断探索企业科学发展之路,从一个陕北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逐步成为神木民营经济发展潮流的引领者。公司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并举、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方针,不断拓宽产业链,逐步走上了一条以煤、焦、电、化为一体的环保、集约、高效的企业发展道路。集团公司先后被榆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榆林市十佳企业”、“榆林市非公有制纳税十强企业”、“挂牌重点保护企业”等荣誉称号,被榆林市工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被神府经济开发区评为“先进企业”,被省农行授予“AAA级企业”称号,被神木县人民政府评为“煤炭系统先进集体”。近年来,他所领导的恒源公司年上缴税费6亿多元,连续十年被评为“神木县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20年奋斗历程,孙俊良是一个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开拓者,他在推动产业升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实现节能环保等方面开创了榆林市民营企业发展的诸多先例。1998年,他大胆引进直立炭化炉技术,兴建了神木第一个4×3万吨/年直立式机焦炉,为彻底取缔陕北地区土法炼焦,就地转化资源,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2001年,根据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政策,建设了西北地区第一个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总装机132MW,燃料主要以焦化厂废煤气为主),带动榆林市一大批民营企业走上了产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5年起,陆续投资6100万元建设恒源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回用系统,成为榆林市同类工业园区中第一个实现废水零排放、再利用的工业园区;2007年,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兰炭尾气净化回用中心站,实现变废为利(该项目已获得国际CDM认证);2008年,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发电锅炉烟气脱硫项目,书写了榆林地区同类电厂的先例;2009年,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投资3.2亿元建设4×33000KVA密闭式电石生产线及收集回用电石尾气气烧石灰生产线(30万吨/年),开创了榆林市电石行业密闭式电石炉建设的先例;2011年,投资3200万元进行电厂水湿煤泥掺烧系统技改项目,为榆林市民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做了表率。2012年开始,孙俊良和他的团队多方调研论证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农业等项目,积极筹划投资新兴领域。

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孙俊良还是一个不断提升、永不懈怠的探索者。他在工作过程中自学企业管理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能力。2000年后,他先后参加了西北大学MB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EMBA课程培训,在学习实践中探索科学管理之道,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注重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他十分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凭德才上岗、凭业绩取酬、按需要培训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实现了挖掘潜力,激发活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他坚持用先进文化塑造企业品牌,引领企业发展,形成了“发展自我,奉献社会”的企业价值观和“勤奋务实,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孙俊良更是一个胸怀全局、心系百姓的慈善家。在企业成功走向辉煌的今天,他没有忘记家乡的人民和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自公司创建发展以来,充分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积极回馈社会,让当地群众、家乡百姓、社会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多年来,他累计为各方捐款1.915亿元,被誉为“神木慈善第一人”。其中为神木县民生慈善基金捐款3665万元,为神木县各类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捐款1518万多元,为汶川地震灾区、红十字会、白于山区、安康市福利院、神木县慈善协会、子州县慈善协会、贫困大学生等捐款1048万多元,为家乡村民建设新农村——水井湾第一新村,无偿投资3160万元,为企业周边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0多万元,为神木县孙家岔镇传统文化设施保护工程出资3045万元,参与神木县县委、县政府倡导的“双百帮扶工程”为14个行政村捐资385万多元,为老人养老资助62万多元,为贫困家庭资助878万多元,为大病患者及家庭救助137万多元。2012年,在陕西省慈善协会设立了1.2亿元的“留本捐息”冠名慈善基金,期限2年,每年捐款600万元用于扶贫帮困。2012年10月为陕西省黄帝陵保护工作办公室黄帝陵保护工程基金捐资600万元。

天道酬勤。回首过去,孙俊良无论是在艰苦创业、创新发展方面,还是在奉献社会、促进和谐方面,始终走在榆林民营企业家的前列。展望未来,在他的带领下,恒源集团将会继续发扬“诚信、创新、实干、奉献”的精神,为支持地方经济做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我省实现“三强一富一美”的奋斗目标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