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转型完美跨界——专访陕西长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慧玲

 

她吸收了宝鸡山脉地气的秀外慧中,令人百看不厌、耐人回味;她拥有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侠义,对待事业,也有如男子一样的豪情;不服输的性格使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想的不是退缩,而是如何前进;难过的时候,即便眼含热泪,也能微笑前行;危难关头,柔弱之肩也能担起大山般的压力。当命运选择了她,便历练出她商海人生的另一番精彩 。

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她如今依然神采奕奕,笑声爽朗,与人交谈时看似柔弱、随和,但每个人都能感到她不容置疑的自信与笃定。二十八年创业史,她将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从一个小型福利服装厂变成了“中国劳动防护行业50强企业”, 同时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涉足轨道交通领域的民营企业。美神服装的产品从普通职业服装到新型功能性防护服装,长美科技从小家电转型到城市轨道交通非金属绝缘减振系列产品及高级减震降噪系统集成项目都博得了同行的阵阵喝彩。

这就是李慧玲,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掌舵人。

临危受命  创新产品铸造五十强企业

1988年,时任国营长岭机器厂工会办公室主任的李慧玲接待了几个20岁左右的残疾青年,在交谈中得知,工会下属的一家福利服装企业即将面临倒闭,而企业中大多是身患残疾的长岭子弟,他们不想拖累家人,只想通过自己的勤劳自食其力,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令李慧玲感动。“当时我就向工会主席提议派人去带领孩子们干,可没想到领导会让我去,要知道我自己连针都不会拿。”李慧玲感慨道。

尽管领导嘱咐她,如果干不下去了就回来。“但是我觉得我要带领大家做好,要为大家保住糊口的饭碗。”李慧玲回忆,这个服装公司是做劳保用品的,但是因为工艺落后,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没有订单可接,眼看着大家都要饿肚子了。于是,李慧玲一不做,二不休。在艰难的条件下,高薪引进了专业的服装生产人才,改良工艺,创新产品设计,开拓产品种类。李慧玲认为,产品必须要迎合市场,不创新就很难生存,即便是劳保用品也应该有新意,能走在市场前面的企业,必然会立于不败之地。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加之原辅材料涨价,物流、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服装产业发展危机重重。李慧玲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很快把目光瞄准了安全防护服装市场,投资研发“新型功能型防护服装”,并成功实现了产品优化升级。为满足市场需求,又实施了服装CAD、CAM快速生产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建造了“高精密功能型服装检测实验室”,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实现了技术升级,为公司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

如今,李慧玲企业生产的职业装市场已走向了全国各地。美神服装公司更成为“中国劳动防护行业50强”和“中国职业装100强企业”。

不断转型  成就轨道交通领域一枝花

把一个濒临倒闭的服装厂成功挽救回来,似乎并不是李慧玲唯一的目标。她说,一个企业要永恒发展,必须时刻保持市场警觉性,把握一切机会打造百年品牌。

1995年的时候,李慧玲发现冰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当时长岭生产的冰箱几乎是供不应求,但是当时冰箱的配件都是由南方厂家生产,存在运输磨损,运输费用高等弊端。“我当时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我去南方和一个厂家进行了合作,他们负责技术,我们负责市场来合作。”李慧玲说,当时做冰箱配件市场很好,但是到了2000年左右,销量就下滑了,随着冰箱产量的减少,冰箱配件也没有了市场。

“那个时候曾一度出现过巨大的资金流危机,不过好在后来解决了。”李慧玲认为,创业本就是如履薄冰,她不惧风浪,但更重要的,作为企业的“头脑”,要有着发展的眼光。李慧玲一直在为企业的发展谋求新的道路,从生产冰箱配件到小家电出口,这中间,李慧玲带领长美进行过多次转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长美小家电出口时,他们就与国外很多公司有过合作。2001年,李慧玲带着自己的团队在欧洲考察时发现,欧洲的地铁发展很快,设施完善,技术先进。李慧玲意识到,地铁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将来在中国肯定会成为国人的需要,如果从事轨道交通领域的非金属配件生产,企业必将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投入到一个全新领域当中意味着一切从零做起,这是一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路,但李慧玲有坚定的信念,不管花费多少钱都必须投。为此,她决定每年拿出销售额的4%投入到产品研发中去。

事实证明,李慧玲的眼光是独到的。如今的长美已经获得21项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其中有8项发明专利。随着竞标南京地铁一号线,拿到第一笔订单,长美以精细的做工,过硬的质量赢得市场得到了认可。如今,长美之花已经开遍了祖国大地轨道交通各条线路上。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