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潼关县南巡村扶贫慰问活动体会

办公室 王 辽

 

立春时节,春寒还未散去,羊年新春即将到来,在这春暖乍寒、希望满溢的日子里,省工商联一行10余人到扶贫点潼关县太要镇南巡村慰问困难群众。

走临潼,过华县,经华阴,迎着初春温暖的阳光,驱车一个半小时左右,干净整洁的南巡村映入我们的眼帘。一条条整洁到户的水泥村道,一排排笔挺的太阳能路灯,一列列栽种整齐的行道树,路旁花坛里的花草与农家小院相映成趣,融为一体,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村委会院子里已聚集了很多的群众,我们的到来让本来热闹的院子更加热闹了。村干部给群众讲明我们的来意,然后由会领导给困难群众现场发放了慰问金和米面油等慰问品,从困难群众的眼睛和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随即,省工商联一行人员分组深入困难群众家里慰问,到了我们这组困难群众家里,倒塌的房屋,低矮的土墙,破烂不堪的家具和门楼,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虽然以前在乡镇和组织部工作的时候经常走村入户,也见过不少的困难户,但那毕竟是在秦巴深山中,而且随着移民搬迁和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已经逐步有了改观,但没想到关中地区还有如此贫困的家庭。

在与村干部和群众的交流了解过程中得知,南巡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得益于今年“美丽乡村”活动,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巨大变化,群众的精神风貌了有了显著变化。但是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如何让该村早日摘掉穷帽子,已经摆在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面前。经了解分析,南巡村致贫、致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除了打点零工再无其他收入;二是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显著;三是产业结构单一,以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仅少量存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要精准扶贫,要摘掉群众穷帽子,就必须拔掉穷根子,从根本入手,充分发挥群众自我致富的主观能动性,逐一化解难题。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一是调整村级产业结构,结合当地水土和自然条件选择种植花椒、苹果、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一村一品”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主参与的方式帮助群众致富增收。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产业气候,让群众在家门口 “挣工资”,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可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三是通过大病医疗救助、民政救助和社会爱心人士帮扶等措施帮助因病致困、致贫群众早日能够走出困境,重拾生活信心。四是组织和号召当地大学生通过“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等方式回到基层,为家乡脱贫致富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五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包抓帮扶贫困户。鼓励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发展产业,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六是对于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要给予足够关心和关注,特别是五保户老人的生产生活要足够重视,通过社会养老和集中供养等方式让老人安享晚年。七是五保低保的评定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达到“应保尽保”的目的,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