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潼关县南巡村慰问有感

联络部 郑苗苗

 

冬末春初的渭北农村在阳光的照耀下,丝毫感觉不到寒意。2月6日,在刘玉明书记、董翔副主席和张志敏副巡视员的带领下,我会机关干部及企业家代表一行17人,赴“两联一包”的扶贫村----潼关县南巡村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按照活动安排,张志敏副巡视员带领我和刘兴源对杨国清和胡邦谋两户进行慰问。杨国清独身一人,身体残疾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胡邦谋夫妇俩都有慢性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困难。当我们把慰问金和慰问品送给他们时,他们都十分激动,连声道谢。

入户慰问结束后,我们参观了潼关县美丽乡村工程和安大养殖公司,并在村委会召开了座谈会,刘书记对帮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座谈会结束时,已近下午1点,村干部挽留我们吃了饭再走,面对盛情,我们一行来到一户村民家。这户村民早已为我们做好了午饭,红豆小米稀饭、蒸红薯、馒头、烩菜,不知是肚子饿的缘故还是农家饭的香醇,我们大口地吃了起来,一会儿的功夫,桌上的饭菜就所剩无几,饭后,按要求我们给这户村民结算了餐费。走出村民家,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更加暖和了。这些纯朴的村民洋溢着微笑,挥手表达着内心的感谢,欢送我们离开。

在返回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半天走访下来,我的感触很多,对“不幸的家庭有着各自的不幸”体会也更深了。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但其实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在我们的周围,贫困户的数量还很多,或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或因天灾人祸致贫,有的贫困程度还很深,甚至让人几乎难以想象。我们政府,我们社会,都应该伸出我们的援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困难群众度过难关,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今天虽然是一次简单的慰问活动,吃的是渭北农村简单的饭菜,但活动的意义却一点也不简单。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实在在行动。从村民那期盼的目光、热切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渴盼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他们,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帮扶不仅是送慰问品,更要送政策、送项目、送技术,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引导他们发展产业走上富裕,如刘书记所说的,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才是我们帮扶的最终目标。慰问活动让我们年轻党员接了地气,了解到群众疾苦,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受到了教育。同时,我也深刻的反省自己,我们这代人,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贫苦和艰辛,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通过这次走访,让我的心灵得到了震撼,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是多么的优越,工资水平也逐年提高,可我们却常常不知足,感慨自己工资低、待遇差,现在和这些贫困户相比,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小康水平,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不好好工作呢?所以我认为这种活动要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贫困户,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主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此来践行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作为一名公务人员,这次慰问活动,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觉得类似的慰问活动是改善干群关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载体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个口号,应该落到实处,与困难户建立长期联系制度,不定期走访这些困难户,切实把党委、政府的温暖和关爱送到他们的手中、心中。只要我们真正带着感情深入下去,真正转变作风,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时,车窗外传来一阵深情的歌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源泉......歌声如同这暖阳,洒向了南巡村的田间地头,温暖着那些困难群众的心,也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念,勇往向前!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