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践行者

——记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碾庄联合村党委书记、延安治平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平

 

山的臂膀紧紧相连形成一个金元宝形的港湾,一棵棵翠绿的长青树苗给山坡披上了新装,一排排整洁明亮的砖窑洞依偎在大山的怀抱里,一条黑色柏油马路长龙似的在山间游动,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度假村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闻名延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张兴庄村,也是碾庄联合村党委所在地。然而十多年前的张兴庄村还是一个“出门就爬坡,吃水靠驴驮”的穷山沟。张兴庄之所以能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碾庄联合村党委书记、延安治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平。

 

富而思进

 

今年49岁的张平为人憨厚、仗义,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汉子。他小时候随父母从横山逃荒要饭落脚到了宝塔区的张兴庄村,是张兴庄这片热土养育了他,也是张兴庄这片连野草都长不旺的贫瘠土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小受苦受穷的张平,与家乡这片热土有着血肉般的感情,他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从他记事起,贫穷像刀刻似的印在了他的脑海里。17岁时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他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只身一人来到延安,因没有技术,只能靠出卖苦力挣钱,他给工地上背过砖、拉过沙子、扛过水泥。师傅们见他能吃苦、肯卖力气,给他教会了瓦工技术。一年苦到头,他把挣的钱一分分积攒起来,没舍得在饭馆里吃过一顿饭,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裳。就这样,经过10年的艰苦磨练,他的品格和技术都赢得了工队领导的认可。1992年冬,他带领施工队承揽下了50米河堤的施工任务,开工后阴雨连绵,但因工期紧,质量要求严,他依然带领大伙冒雨昼夜苦干,按期完成了任务,施工质量也经受住了考验。他的为人和干事的拼劲,得到了同行们的普遍认可。

1996年春节,张平喜气洋洋回到了故乡,在乡亲们眼里他是衣锦还乡。可他看到乡亲们种地、吃水还要肩挑背驮,外面世界日新月异,家乡却没有一点变化,他的心像被人揪着似的疼痛,这个年过得并不舒坦。回到公司后,他拿出20万元,修通了村上7公里的生产道路。第二年,又先后投资40多万元给村上引水、修田、建校。

解决了村民饮水、行路、上学难的问题,张平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大善人”,村上谁家老人得了病、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都要去找张平救急,他每次都要拿出几百甚至上千元救助,张兴庄村的乡亲们在张平的帮助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可他每回一次老家就象心上撒了一把盐,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感。大多数村民仍住在破烂的土窑洞里,日出而做,日落而归,一年苦到头,才能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怎样才能让张兴庄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这成了张平的一块心病。公司发展越快他的心思越重:我的日子过好了,乡亲们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可仍然一贫如洗。他开始行动了,决定把张兴庄的男劳力全部安排到自己的公司,免费送他们外出培训,使他们有一份固定收入。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张平心中多年的梦想仿佛突然间找到了依托。他经过反复思量,毅然作出了个人出资2000万元建设张兴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这一消息很快在延安引起轩然大波,有为他叫好的,有表示怀疑的,也有说风凉话的,“张平挣了大钱,想出名了!”对此,他一笑了之。说干就干,他立即邀请有关专家,为张兴庄制定了新农村建设5年发展规划。2006年5月,张平先期投资620万元,动工兴建村民住宅。几十台推土机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村庄,几十孔坐落在半山腰的土窑洞连同半个山体被劈了下来,形成了一个四面环山的人造小平原。经过一年紧张的施工,一排排青砖砌成的窑洞、庭院依山而起,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从山底一直通向山顶。2007年9月,张兴庄村民住宅及村两委会办公室共121孔窑洞建成竣工,张平将住宅分配权和窑洞产权全部交给了村两委会,作为村级集体资产,免费分配给村民居住。张兴庄村民每户分配到4孔窑洞和一个庭院,张平又给每户统一配备了家具、电视,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张兴庄人从此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舒适生活。2010年,他又投资 10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村休闲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村民体育活动设施,扩充了村图书室,建成四星级接待中心一处,筹资120万元将周围山体及村庄全部绿化,对村道院落统一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做到了村庄布局与山、水、田、林和谐统一。

 

村企联建

 

2006年以来,宝塔区开展了“百企联百村,建设新农村”活动,张平积极响应宝塔区委的号召,将治平集团与张新庄村结成了对子,走出了一条工业带动农业、企业扶持农村的发展路子,为构建和谐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模式。时任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视察了张兴庄新农村建设后非常高兴,鼓励张平带动更多的群众富裕起来,张平欣然应诺。2007年秋季,宝塔区委提出了治平集团公司与碾庄流域 18个村实行“村企联建”的构想,作为共产党员、省人大代表的张平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一份责任。

这是一个特殊的党员大会,由碾庄流域18个村309名党员推选出的38名党员代表,全票选举张平同志担任碾庄联合村党委书记。这一天是2007年11月23日,肩膀上凭添了许多责任的张平感言:“这是我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一天”。“张平当这个书记只有义务,没有权力,只有付出,没有获取”,党员群众如是说。

作为碾庄联合村党委书记的张平,带领一班人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区上开展的“户进位、村晋档”活动,认真执行“党员中心户”制度和党员帮扶承诺制。通过召开学习讨论会、组织生活会、上党课、联谊互动等形式,组织各支部委员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有关学习资料,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围绕如何科学发展、富民强村展开讨论,反复查找各支部在发展思路、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班子建设,解决了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增强了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激发区域内党员队伍的致富活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联合村党委在各村党支部中开展了“双培双带”和“争当创业先锋”活动,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让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成为创业先锋。2007年以来,18个村培养积极分子84名,发展党员46名,培养致富能手93户。同时,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到治平公司现场体验、举办培训班、观看电教片等形式,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劳动技能、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素质,增强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针对18个村和李渠镇一些党员在延安市区和治平集团公司打工的实际,张平在治平集团公司组建了流动党员党支部,积极组织在集团下属的建筑公司、制砖场、养殖场工作的11名流动党员开展活动。李渠镇党委在治平集团成立了“李渠镇流动党员(延安)工作站,组织在延安务工经商的李渠镇流动党员不定期开展活动。流动党员党支部不断加强与这些党员的联系,强化教育、管理和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证了这些流动党员离土离乡不离党,能够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在对18个村援建的同时,张平还把治平集团先进的管理模式运用于村务管理之中,使各村的村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同时,积极协调400多名劳动力在治平集团打工,支持企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达到了村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同心应对市场风险的目的。

2007年底,投资1500万元,占地110亩的养殖公司在张兴庄破土动工了,张平要让这个养殖公司成为乡亲们致富的摇篮,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如今,养殖公司共养种鸡、蛋鸡8万只,可以进行孵化、饲料加工,年产鸡苗40万羽,鲜蛋200万公斤,活鸡150万公斤,是陕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禽蛋、肉生产基地,鸡饲料科研、种源和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以来,张平以养殖公司为依托,又在联合村党委所辖的18个村陆续建成双田、庙圪台、新庄科、水眼沟等6个养殖小区,发展了54个专业户,由养殖公司免费供给仔鸡,提供技术、防疫、销售和饲料加工服务,联合村党委帮助各村理清发展思路,提供市场信息,建立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目前,公司已为养殖户发放鸡苗8.1万只。碾庄沟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驾马车”已经高速运转。

2009年以来,张平沿公路修建了库坝5座,鱼塘57个,在鱼塘边建起农家乐10家,吸引城里人来这里钓鱼、休闲、吃农家饭、观光旅游。通过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产业,使它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第二驾马车”。

碾庄沟18个村山大沟深,光照条件好,发展山地苹果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但由于交通不便,这里的果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2008年,张平先后投资600万元修通芦山茆等5个村的16公里通村柏油路,新修果园生产道路12公里、维修14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以来,在张平的大力扶持下,张新庄、水眼沟等6个村新栽苹果3400亩,羊圈沟等村新建蔬菜大棚154座,张新庄村新修农田132亩,水眼沟村兴建沼气池24座,同时筹建了碾庄运输协会······后续产业的兴起将成为这一方群众致富的“第三驾马车”。

如今,这“三驾马车”已初见成效,昔日贫穷封闭的碾庄沟18个贫困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处处呈现出投资发展的热潮。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连年来,张兴庄村先后荣获了宝塔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区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碾庄联合村党委被宝塔区委评为“四树五建”旗帜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

 

情系百姓

 

张平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坚信,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他致富不忘家乡,热心回报社会,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爱的奉献之歌。

多年来,张平始终坚守诚信、务实、优质、高效的经营宗旨,坚持重合同、守信用、创一流工程、建时代精品的社会承诺,按照建制集团化、投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的方向,努力创建科学管理型、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社会友好型企业。治平集团公司一年一个新跨越,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张平也因此成为延安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可他的生活轨迹没有变,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穿名牌,还是喜欢吃大碗面。身边的人说:“张总对自己和家人非常抠,可对社会公益事业却大方的惊人。”

当选碾庄联合村党委书记后,张平毅然决定在碾庄联合村设立养老基金,对联合村党委所属的18个村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建档,每年给他们发放600~800元的生活补助,仅2008年就向333名老年人发放补助41.6万元,现已累计发放114多万元。此外,自1996年以来,张平在“普九”教育、扶贫助学、抢险救灾、建设新农村等公益事业上累计捐款达7600多万元,几乎把三分之一的资产捐献给了社会。他在延安市教育局、市慈善协会、市工会分别设立了60万元的“治平助学基金”、400万元的“养老基金”和200万元的“扶贫助学基金”;在建设新农村中,他为临镇任家塬村修果园路、建广场、改变村容村貌等捐资33万元;冯庄乡白坪村62户村民建新房,他给每户补助1万元;汶川地震后,他两次共捐款65万元;在去年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中,他累计捐款捐物390万元……

在张平的办公室挂满了各种奖牌,有党和政府授予的荣誉,也有群众送来的锦旗。他至诚立业、质朴臻善,率领“治平人”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树立了一个个有形与无形的丰碑,他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人物和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和延安市为公益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陕西省十大孝子、陕西省道德模范等。同时他还被推选为省、市、区人大代表。张平说:“人活着要有追求,能为大多数人服务是一种幸福。碾庄党员群众信任我、支持我,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一名党员、省人大代表,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群众中留下好名声。”

有人说,张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拯救农村。其实,对于张平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一个人富不算富,他要带动更多穷村的父老乡亲过上幸福日子。在张平当选联合村党委书记短短两年时间里,他满腔热情为群众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服务,实行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不仅改变了农民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而且破解了产业开发资金投入不足难题,降低了市场风险,有效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想办而办不成的事,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企联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基层党建新路子,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10年,碾庄联合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96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80元,2011年,联合村党委所属的18个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84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5元。如今,碾庄联合村的群众已经步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进入碾庄流域,你就能充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幸福、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清新气息……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