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陕西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对通胀压力、银根紧缩、金融海啸等严峻挑战,我省民营经济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逆势而上,稳健发展。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57.1亿元,较上年增长26.18%,占GDP的比重达到50.5%,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2011年陕西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个体私营企业总量较快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省新开业个体工商户12.51万户,从业人员30.38万人,资金数额92.15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82.17万户,从业人员207.37万人,资金数额227.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8%、90.18%、40.65%。私营企业新增户数3.42万户,从业人员26.74万人,注册资本1183.85亿元,累计达到21.63万户,从业人员180.9万人,注册资本5536.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6%、-21.07%、194.65%。
2、税收贡献逐步增大。全省全年完成税收总额2105.23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100.05亿元,占税收总额的52.25%(地税占全省地税总额的66.46%),其中,个体经济上缴税金73.26亿元,同比增长18.51%;私营企业缴税155.67亿元,同比增长7.22%;集体企业纳税50.33亿元,同比增长6.52%;外资、港澳台企业(除国有控股部分外)上缴税金104.36亿元,同比增长11.77%;股份制企业(除国有控股外)上缴税金716.42亿元,同比增长45.62%。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1年底,我省个体工商户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0.65万户,从业人员1.54万人,资金数额10.4亿元,分别占个体工商户总量的0.79%、0.74%、4.57%,同比分别增长18.18%、22.22%、21.35%;从事第二产业的有5.01万户,从业人员16.85万人,资金数额27.25亿元,分别占个体工商户总量的6.1%、8.12%、11.97%,同比分别增长-18.54%、-1.81%、8.48%;从事第三产业的有76.51万户,从业人员188.98万人,资金数额190.02亿元,分别占个体工商户总量的93.11%、91.13%、83.46%。
私营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0.54万户,从业人员4.69万人,注册资本137.68亿元,分别占私营企业总量的2.5%、2.59%、2.49%,同比分别增长28.57%、18.43%、85.43%;从事第二产业的有4.12万户,从业人员46.6万人,注册资本1394.94亿元,分别占私营企业总量的19.05%、25.76%、25.2%,同比分别增长10.16%、-44.62%、315.54%;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6.97万户,从业人员129.61万人,注册资本4003.85亿元,分别占私营企业总量的78.44%、71.65%、72.32%,同比分别增长16.31%、-8.13%、172.51%。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全省一、二、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29.47%、48.56%、59.47%。
4、对外贸易再创新高。2011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146.23亿美元,同比增长20.84%。民营经济实现进出口值95.5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进出总额的65%,其中,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为39.35亿美元,增长51.77%,其中出口17.52亿美元,增长29.91%,进口21.83亿美元,增长75.47%;外商独资进出口总值37.3亿美元,增长20.29%,其中出口14.46亿美元,增长22.69%;进口22.84亿美元,增长18.83%。
5、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加大。2011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3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民间投资50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42.5%,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3个百分点,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0%。
二、当前陕西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中、省都出台了多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落实不到位或要求较高,对大多数民营企业促进不大,实际效果欠佳,如: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等方面,仍存在对民营经济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歧视;部分针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门槛过高,大多数企业因不符合条件而无法享受优惠政策。此外,民营经济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够到位,有的部门重管理、轻服务,越位和缺位现象时有发生;还权于企的审批制度改革不够彻底,审批环节过多过滥,手续繁杂,办事效率低下等。
2、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2011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银行信贷收缩,在发放贷款时对企业经营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之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发展滞后,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很难满足大量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很难通过正规渠道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或地下钱庄来实现融资,不仅使企业无法形成融资规模,同时也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3、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陕西是科教大省,人才资源丰富,不论是高校规模还是科研院所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和中西部地区首位,但由于观念、待遇、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大多数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人才匮乏成为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民营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缺乏科学的经营战略和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分工,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扩张能力、融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4、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目前,我省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粗放的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有效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而传统产业升级缓慢,其发展方式主要以量的扩张为主,“散、小、低”特征较为明显。从整体上看,民营经济产业分工处于产业分工的下游,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业的相关产业链不长,下游企业发展的基础并不稳固,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其竞争优势依然局限在成本和价格上。特色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企业创新和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基本处于原料输出阶段。
三、进一步推动陕西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1、狠抓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大对“新36条”的落实力度,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制定民间投资具体措施,切实降低部分垄断行业及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二是相关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按照“察企业所想、解企业所忧、为企业服务、促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建立并不断完善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督查、纠风部门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非公经济政策落实专门督查机制,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活动,对已出台的政策逐条逐项督促检查,将落实非公经济政策情况作为对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一是积极推进银企合作。不断创新和开发信贷新产品和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切实简化贷款程序,增加企业贷款规模,不断深化银企合作层次,提高银企合作水平。二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特点的区域性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大力引入、发展股权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发行集合债;规范民间融资,推动民间融资合法化。三是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形成多层次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便快捷有效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3、促进人才流动,改善管理模式。一是积极鼓励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级人才;鼓励科技人才以技术、科研成果入股民营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民营企业挂职兼职任职。二是进一步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步伐。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一对一”的技术服务关系,协助民营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组织实施研发活动,完善研发管理体系,提升技术管理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问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三是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高效管理体制,不断引进先进理念,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及时充实管理内涵,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水平。
4、加快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一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更多地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领域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二是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引导民营企业集聚发展。通过产业分工和合作,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创新自主品牌,打造一批民营企业的产业集群,培植一批民营龙头企业。三是实施和推动“走出去”战略。学习借鉴江、浙等省的做法,大力推进“以民引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与外资进行对接,开展技术与资源、技术与市场的合作。各级业务部门应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各种政策信息服务,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努力提高我省开放型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