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陕西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情况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69.85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4.3%。截至2007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76.03万户,从业人员156万人,资金数额114.61亿元;私营企业10.55万户,从业人员158.27万人,注册资本810.26亿元。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累计达到730万人,上缴税金占全省税收的41.07%,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6.8%,经济总量占GDP的45.6%,已成为陕西国民经济的主体,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一、主要运行特点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8%,占全省GDP的比重较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户数总量持续增加。经过近几年的清理、核实和注销,一批名存实亡个体工商户的“水分” 被挤掉,2007年全省新增个体工商户10.91万户,从业人员19.07万人,资金数额2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85万户、2.08万人、2.75亿元;本期注销9.18万户,吊销0.68万户,累计达到76.03万户,较上年增加1.05万户。其中,第一产业0.28万户,与上年同比降低29.72%,从业人员0.61万人,降低5.2%,资金数额2.72亿元,降低41.85%,分别占个体工商户总量的0.37%、0.39%、2.37%;第二产业4.22万户,同比降低7.2%,从业人员33.20万人,增加1.47%,注册资金8.69亿元,降低46.14%,分别占总量的5.55%、21.29%、7.58%;第三产业71.53万户,同比增加2.14%,从业人员122.15万人,增加1.62%,注册资金103.20亿元,增加 22.22%,分别占总量的94.08%、78.32%、90.04%。总体上看,个体经营户主要集中在五个行业。制造业3.94万户,占总户数的5.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95万户,占总户数的3.88%,批发零售业47.84万户,占总户数的62.92%,住宿和餐饮业9.4万户,占12.3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44万户,占9.79%。

全省私营企业累计达到10.55万户,比上年增加0.08万户,从业人员158.27万人,注册资本810.26亿元。其中,本期新开业1.24万户,注销0.7万户,吊销0.45万户。新开业户数较上年同期减少40户,注册资金、从业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75.49亿元、2.92万人,分别增长40.51%、26.83%。

从私营企业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0.27万户,较上年增加0.04万户,从业人员2.18万人,减少0.36万人,注册资金49.55亿元,增加25.23亿元,占私营企业总量的2.56%、1.38%、6.12%;第二产业2.62万户,较上年增加0.16万户,从业人员30.08万人,增加1.43 万人,注册资金330.40亿元,增加25.72亿元,占总量的24.83%、19%、40.78%;第三产业7.66万户,比上年减少0.12万户,从业人员126.01万人,增加0.51万人,注册资金430.31亿元,增加141.53亿,占总量的72.63%、79.62%、53.11%。第三产业仍为主要发展区域。

从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看,独资企业2.20万户,从业人员17.29万人,注册资金52.78亿元,占总量的20.89%、1.09%、6.51%,较上年增加0.02万户、0.35万人、1.2亿元;合伙企业0.35万户,从业人员3.98万人,注册资金11.07亿元,占总量的3.32%、2.52%、1.4%,较上年增加0.01万户、0.03万人、0.91亿元;有限责任公司7.99万户,从业人员136.93万人,注册资金730.80亿元,占总量的75.74%、86.56%、90.19%,较上年增加0.04万户、1.1万人、2.44亿元。可见,有限责任公司仍为私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且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从行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变化不大,第二产业仍然集中在制造业,有1.8万户,较上年略有减少,占企业总数的17.06%;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分别有3.68万户、1.13万户,占企业总数的34.88%、10.71%。其中批发零售业较上年减少1.05万户,从业人员减少5万人,注册资金减少162.95亿元,降幅分别为22.2%、4.86%、82.6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上年增加0.57万户,从业人员增加2.15万人,注册资金增加50.36亿元,增幅为101.79%、47.78%、103.75%。另外,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较上年增加0.14万户,从业人员增加0.27万人,注册资金增加11.53亿元,增幅分别为37.75%、6.93%、 45.3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企业达到107户,比上年增加51户,增幅为91.07%,从业人数增加104.38%,注册资金增加1.08亿元,增幅为152.29%。

从个体私营企业的布局结构看,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南、陕北相对滞后。全省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关中地区占70%和84%,陕南地区占20%和9%,陕北地区分别占10%和7%。随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快陕南绿色产业发展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战略的实施,陕南个体私营企业的数量增加较快,陕北个体私营企业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对外贸易成绩斐然。截至2007年底,陕西省出口市场达到180个国家(地区),对其中116个国家(地区)保持增长势头。全省共有内资进出口企业3503家,比2006年增加576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达到1328家,比上年增加136家,其中私营企业806家。据西安海关统计,全省进出口总值68.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私营、外资等非国有企业35.5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1.3%,出口占46.2%,进口占61.91%,成为外贸发展的主导力量。(见表1)

1  2007年陕西省企业进出口情况对比表

                          单位:亿美元   %

 

 

总 值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绝对值

比 重

增长率

绝对值

比 重

增长率

绝对值

比 重

增长率

进出口

68.88

33.3

48.3

10.3

19.2

27.9

39.5

16.11

23.4

71.9

出 口

46.72

24.97

53.45

17.5

12.86

27.5

26.9

8.73

18.7

82.8

进 口

22.16

8.33

37.6

-6.9

6.34

28.6

74.6

7.38

33.3

60.5

 

------税收贡献率不断提高。省地税局、国税局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全省完成税收总额798.79亿元(地税260.08亿元,国税538.71亿元),非公有制企业328.04亿元(地税149.63亿元,国税178.41亿元),占41.07%,比上年增长2.87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股份公司不含国有控股部分,私营企业,个体经营)上缴税金285.1亿元(地税139.13亿元,占总地税的53.3%,国税316.97亿元,占总国税的58.84%),占税收总额的35.69%,比上年增加1.69个百分点,外资、港澳台企业(均不含国有控股部分)上缴税金42.94亿元(地税10.5亿元,国税32.44亿元),占税收总额的5.38%。全省有68个县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30%,部分县区达50%以上,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见表3)

 ------民营科技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到12883家,比上年增加842家,新安排下岗职工3.74万人,从业人员累计达到45.54万人,占私营企业总人数的28.77%,较上年增加7.17万人,增长18.5%。其中,科技人员7.25万人,占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5.92%,较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17.89%。全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477.84亿元,比上年增加203.84亿元,增长16%。其中技术性收入188.54亿元,较上年增加26亿元,增长16%,产品销售收入559.76亿元,增加73.01亿元,增长15%,上缴税费总额49.44亿元,与上年持平,创汇总额7.79亿美元,增加1.07亿元,增长15.92%,净利润59.76亿元。年技工贸收入(或产值)达100万元以上的科技企业有2923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718家。民营科技企业年度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达18.71亿元,较上年增加2.38亿元,占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3.34%;开发新产品5503项,比上年增加648项,授予专利1821项,增加629项,开发非专利技术2547项,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增值的贡献率达80%以上,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它经济成分。目前,全省非公有制科技企业除涉及到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仪表、医药、生物制品、环保、技术服务及信息咨询等技术密集领域外,现又拓展到了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业、计算机及软件、办公设备零售业、物业管理业、社区服务业、房屋装饰装修业等新兴产业,有的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见表2)

 

2 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经济类型构成

                                             单位:家  %

 

2006年

2007年

数 量

比 重

数 量

比 重

国有企业

279

2.3

323

2.5

集体企业

2122

17.6

2225

17.3

股份合作企业

2059

17

2150

16.7

有限责任公司

2980

24.7

3076

23.9

股份有限公司

2396

20

2813

21.8

私营企业与个体经济企业

2144

17.8

2220

17.2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61

0.5

76

0.6

      

12041

100

12883

100

 

------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截止2007年底,陕西省有1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新增10个),共有221个产品荣获陕西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新增35个)。全省民营企业有2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205个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58个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43家企业被评为“创名牌重点企业”,树立了民营企业的新形象。

------新兴行业日益壮大。近年来,陕西的室内装饰、文化产业、会展经济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自2002年以来,陕西省室内装饰企业已从300多家发展到800多家,行业从业人员从2万人发展到12万人。年室内装饰工程量从20亿元增加到50亿元以上,室内装饰行业在全国走在前列。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现有民营文化企业14400多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65.2%。涉及到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文艺演出、电影发行放映、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民间艺术、艺术培训、动漫、网络文化等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优势明显,构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会展经济作为新兴行业,近年来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西安市充分依托五大主导产业,全力培育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旅游博览会、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住宅产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供热供暖设备展、医疗器械展、糖酒年货购物节等地方重点展会,积极申办和举办全国性知名展会,全年共举办展会107个,参展商17.27万人,专业观众18.51万人次,普通观众387.94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2.62万个,成交额738.9亿元,创造社会综合经济效益62.54亿元,再次被授予“中国优秀会展城市”。

 ------迈向“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目前,陕西省越来越多的民营科技发展型企业,为尽快融入到国际化产业链中,纷纷以各种方式从“竞争”走向“竞合”。如位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科耐特,与全球三大连接器制造商之一的美国安费诺公司共同组建了安费诺科耐特(西安)科技有限公司,华迅微电子与美国KP、DFG、富达三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三茗科技与IBM开展的合作等,成为陕西民营科技型企业谋求国际化道路的良好开端。这种“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在全球范围内谋求资源配置的做法,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不仅拉近了与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市场的距离,直接参与到了国际竞争的行列,而且发展的后劲及抗风险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

------民进军显示出新的活力。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参与国防科技生产的省内非公有制企业逐年增多,军品产值以近70%的速度增长,承担的军品任务覆盖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军用车辆、特种新材料、航空航天配套设备、专用电机电器设备、军工电子等五大类,为巩固加强国防力量,促进陕西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省民用企业已有31家单位取得了许可证或通过许可现场审查,其中包括11家非公有制企业。下年度还将有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申请许可证并通过审查。

------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共识。在有关部门的宣传引导下,民营企业自觉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新建光彩学校3所,合计人民币85万元,为贫困乡村捐赠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40多万元。全省已有830多户民营企业直接到贫困地区建厂办企业,帮助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累计投资达3.1亿余元。2007年8月,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20多个县(区)遭遇暴雨袭击,西安荣华集团、申华集团、开米集团、中登集团等48家企业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二十多万元,充分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当代民营企业情系灾区、济危帮困的良好风尚。

------社会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全省现有821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分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代表8人,省人大代表62人;2102人担任了各级政协委员,其中全国政协委员3人,省政协委员76人。2007年,西安金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一坚在全国工商联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荣民集团董事长史贵禄荣获中国“光彩人物”奖,佳鑫实业集团董事长吕建中荣获“光彩事业奖章”,陕西绿迪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一钊、陕西中兴林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忠新荣获“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李黑记、何金碧、荣  海、李保平、韩文臣、赵向东、王传福、吴一坚、刘华国、杨允成被评为杰出民营企业家;西安方元能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力帮制药有限公司等100户企业被评为优秀民营企业;李黑记 、高乃则、王西林、史军辉、刘  彪、吴一坚、马民选、张  平、徐建国、燕君芳被评为为公益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并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二、主要措施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发展非公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调研视察,并多次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非公经济工作会议,隆重表彰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企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成立了以主管副省长为第一召集人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这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非公经济的发展。

1、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地法制环境。一是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实施后在全省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二是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意见》、《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管理试行办法》,为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陕西省担保业的快速发展、鼓励全民创业和催生小企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成立了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统计部门,在省统计局增设了非公经济处,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监测,为解决非公有制经济法定数字缺位、帮助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2、鼓励和推动全民创业,积极催生小企业。一是树立创业典型,营造创业氛围。政府有关部门总结推广了户县、临潼区、岐山县、三原县、汉滨区、靖边县等催生小企业的经验和做法,省、市、县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创业经验报告会,一大批农村能人、打工返乡人员、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不同群体的成功创业者现身说法,大大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期,接受创业培训的人数超过15万人次,为各类群体创业人员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三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创办特色小企业。关中地区围绕畜牧、果业及优势农产品,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1500多个;咸阳市依托中医药业发展,使一大批制药、保健品、中药材种植与运销、足疗企业应运而生;宝鸡市依托大工业,发展了一批配套型中小企业;榆林、延安市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兴办了一批电石、硅铁、冶炼、电力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安康市依托矿产、生物、水力、旅游等资源,发展门类众多、形式多样的小企业,特色突出,效果良好。四是弘扬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拓宽经济发展领域。省上连年重点扶持了土织布、泥塑、灯笼、皮影、石雕、剪纸、刺绣、锣鼓、藤编制品等民俗工艺品的产业化开发,并树立和表彰了10个“开发民俗工艺、催生小企业”旗帜村。

3、促进银企合作,缓解融资困难。一是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围绕解决资金瓶颈制约这个关键问题,省有关部门和人行西安分行多次组织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召开恳谈会、项目推介会和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服务工作会,并开展了“金融专家中小企业行”等活动,积极促进银政、银企、银保合作。二是推动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有关部门与省银监局和证监会合作,开展了企业上市培育、辅导、申报工作。三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截止2007年底,全省已经建立54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额15亿元,受保企业1000多户,累计担保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当前,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正在积极筹划组建中,预计注册资金超过5亿元。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在山东青岛举办了陕西---山东(青岛)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全省10个市、38个县、10个工业园区、76户企业参加,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4.4亿元;在甘肃白银举办的全国中小企业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上,签约项目13个,引资10.2亿元,成为除甘肃之外,参会人数、展出摊位、签约项目及金额最多的省份;在陕浙、陕苏经贸促进活动中,签订了25个合作项目,涉及资金25.5亿元;组织200多家中小企业及400多种产品参加了广州全国第四届中小企业博览会,并以西部地区展团规模最大、产品特色精美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在全国民营企业科技成果展览会上,中央和有关部委领导对陕西民营企业参展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5、贴近企业实际,强化服务职能。一是在人才服务方面,设立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强化了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服务。二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依托陕西科技大学建立了“中小企业轻工科技合作服务中心”,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对农产品加工领域关键技术及共用技术开展集成研究,推动孵化项目和培植企业等工作,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三是在信息服务方面,建立健全了中国中小企业陕西网,启动了5000家中小企业网上查询系统,与陕西邮政组织实施直邮营销信息服务,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建立了新的交流合作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陕西的个体、私营经济从纵向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增速较慢、经济总量偏小。据全国工商总局统计,2007年陕西省私营企业在全国的总量排名从2006年的第14位降到了第16位,企业总量增速仅为0.8%,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数量仍保持在第15位,增速为0.97%,低于全国平均增速9.15个百分点;注册资金总量保持在第26位,增量为1.37%,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1.74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在全国总量排名中居第14位,增速为1.41%,从业人员总数居第16位,增速1.56%;资金数额居第22位,增速6.18%,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速低4.1、2.97、13.27个百分点。从规模质量看,2006年全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中,浙江占了203席,江苏占了104席,陕西仅有2户,在“中国成长型非公有制企业百强”中,陕西只有3家企业入选,全国2004--2007年500强企业中,陕西非公有制企业每年只有1家。

二是产业整合聚集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全省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技改步伐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全国驰名商标中占数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规模以下民营经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且产业相近、关联度不高、协作效益不突出。大、中、小企业间的组织联系比较松散,作为“主角”的大企业难以从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作为“配角”的中小企业也难以从大企业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能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也只是少数。据统计,中小企业80%以上的产品销售直接依赖最终市场。这些都与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规模经营、分工协作的趋势背道而驰。

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陕西省虽然不断地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不少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与经济发达的地区及周边省份相比,存在着政策落实到位率差的问题。在一些行政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依然存在的“玻璃门”现象,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在政策导向上,存在“重外资,轻内资”的倾向。个别地方政府重复引进项目,造成一些地方内资流失远远大于所引进的外资,被群众称为“招来女婿欺死娃”

四是融资难制约了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据调查,有95%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贷款的风险性和由此承担的责任,决定了银行只能是“避高风险、爱低风险”。据了解,截止2007年上半年,省内银行机构贷款余额达到4954亿元,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和化工、能源行业,对小企业、农业贷款余额仅为562亿元、412亿元。可见,陕西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贷规模是偏小的。再由于陕西省目前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到发展资金。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很难满足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

五是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有待完善。近几年来,通过开展纠正部门不正之风,强化政府职能部门人员的法纪观念,“三乱”现象得到了较好的克服。但从调查情况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违法现象在行政执法队伍中还多少存在。说明现行的监管机制还不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没有形成“主辅匹配、环形封闭”,行政执法权在法定规范程序中透明运行的法制监督体系,从而造成各执一端、各自为政、易受权力干扰的无序局面。

六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从整体上看,陕西省民营企业虽然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有了较大跨越,但大多数企业仍处在发展的幼稚期。一方面民营经济往往处在下游产业,其盈利能力极易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在金融支持上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导致民营经济更易遭受投资周期的冲击。此外,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运行机制陈旧、科技含量低、应对风险能力弱及自律欠缺等问题,也使其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